“哇!”新分析顯示,信號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
自 1977 年揭幕以來,“哇!”信號一直被銘刻在尋找外星智慧體 (SETI) 的倡導者的記憶中。直到今天,它仍然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神秘的射頻信號之一。
現在一篇新論文來自包括一些志愿者在內的眾多作者,對信號及其潛在原因提供了一些更正和一些新的見解。
由于缺乏現代計算機系統,1977 年的數據很難解析,但來自俄亥俄州特拉華州大耳朵天文臺的志愿者在 1998 年天文臺關閉并變成高爾夫球場后保存了這些記錄。
志愿者使用現代計算技術,在人類驗證員的視覺幫助下,通過光學字符識別例程運行了超過 75,000 頁的原始數據,首次允許對原始信號進行深入的計算分析。
這種更詳細的分析導致信號的三個主要特征略有變化。它縮小了信號可能發出的天空部分,其位置的統計確定性相應增加了三分之二。
它的頻率也略有調整,但重要的是,從 1420.4556 MHz 調整到 1420.726 MHz。雖然這看起來并不多,但源必須旋轉得更快才能產生那么大的頻率差異。
對該信號最有趣的更新可能是對其通量密度(即其強度)的新估計。用射電天文學的語言來說,新值是 250 Janskys(即每米 10-26 瓦)2每赫茲),而之前的估計則在 54 到 212 揚斯基之間,因此信號實際上明顯高于最初估計的。
其他小錯誤,例如 21 秒的時鐘偏移,對信號沒有太大影響,但對天文學家對信號的理解卻有影響。可能最大的變化是糾正了濾波器組中標記錯誤的通道,該通道導致重新計算頻率。
最終,該信號仍然一如既往地神秘,盡管該論文確實試圖闡明一些潛在的來源。他們明確排除了任何人為來源,指出當時俄亥俄州沒有已知的電視臺在運營,也沒有任何可能引起信號的衛星。月亮當時也在地球的另一邊,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從它身上反彈出來。
1977 年,太陽并不是特別活躍,因此降低了由某種太陽現象引起的可能性。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,內部軟件錯誤也不太可能是由于高“高斯”(即自然)模式造成的。
這意味著該信號的起源可能是天文數字,盡管最可能的解釋仍然不是外星人。最有可能的罪魁禍首是 HI 云——漂浮在太空中的中性原子氫云,已知會產生類似于“哇!信號,但從未出現在任何接近 1977 年一次的功率水平上。
雖然 SETI 社區繼續對是什么導致了他們最著名的信號感到困惑,但很高興知道,即使在近五十年后,科學家們仍然可以從數據中發現、完善并得出新的結論。誰知道呢,隨著這次更新和我們對了解的加深,這可能不是信號為我們準備的最后一個驚喜。